人脸瓦当:工作人员介绍,此物在株洲尚是首次出土。在当时的社会,瓦当属于高规格的建筑材料。 受访者供图
木牍:本次修复工作中极具价值的文字木牍,其上记载了当时居民生活所参考的“黄历”。受访者供图
“醴陵邓光塘汉晋时期古井的破损文物已经修复完。”8月6日上午,株洲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黄阳秋说,目前他已就古井文物写成研究初稿。在这次汉晋古井的文物修复工作中,最具价值的被修复文物当属一块木牍。据介绍,6月20日起,株洲市博物馆向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石门工作站借调6名文物修复师,进行株洲本土破损文物的修复工作。
木牍 株洲首次发现
2009年9月19日,株洲市博物馆考古队在邓光塘发现古井两口,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大量的陶、瓷器及一定数量的木质、金属质、石质物品,植物遗存,其中有一块首次发现的木牍。
“我们发现这块木牍时,它是散落的状态,我们考古人员将它们从整个古井的各个部分收集回来。”黄阳秋介绍,这块木牍后来交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张春龙教授进行解读,发现其记载的内容主要为当地社会的某些时段禁忌,“都是些某某时间段‘不宜出门、宜嫁娶’之类的文字记载。”
这块木牍分为正面5栏文字,反面七栏文字,共300余字。拿过相片观看,能明显看到木牍上写着“有酒肉事,未有憂事,申有人思之,酉有×(注:无法辨别)之事,戌有憂事,亥有喜之事……”黄阳秋指着照片讲解,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守则,“这就是当时人们所使用的‘黄历’。”
人脸瓦当 当时上流社会用具
黄阳秋说,木牍在长沙、湘西等地有较为大量的发现,但在株洲尚是首次被发掘出。除木牍外,本次古井文物还有两块人脸花纹的瓦当。
“瓦当是汉朝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据黄阳秋介绍,“它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三国时期的吴国权贵比较喜欢使用人脸瓦当。”黄阳秋说,这在株洲同样是首次发现,湖南少有出土。
这两块人脸瓦当面部鼓眼,表情带笑。人面纹瓦当是一种罕见的类型,时代跨度小,演变关系清晰,地域特色十分鲜明,仅见于东吴时期的首都建业和东吴境内的一些城市,体现了吴都建业在建筑用材上力求展现自身特色的文化追求。也证实了醴陵当时隶属于吴国统治范围内。“这种瓦当一般老板姓使用得比较少。”黄阳秋说,能使用瓦当的人一般来说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黄阳秋表示,7月底,汉晋古井项目的破损文物已修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