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首届非遗匠人创业创新大赛启动 用心寻找创新匠人
创新是对非遗最好的致敬
-
金杵面塑代表性传承人陈金成在现场制作面塑作品。 均为长沙晚报记者 黄启晴 陈飞 摄影报道
-
望城铜官手艺人胡双飞制作的玲珑球,由内而外层层相套,且一次烧成,每层又可独立活动。
-
湘绣制作的工艺扇子。
长沙晚报记者 胡兆红
提到非遗,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是一项项濒临灭绝的老手艺?是一个个苦苦坚守的沧桑面影?
“传承非遗瑰宝,寻找创新匠人”2017湖南首届非遗匠人创业创新大赛前日启动,在天心区政协副主席、创谷长沙(国家)广告产业园管委会主任、湖南首届非遗匠人创业创新大赛组委会主席罗超纲看来,谈手艺传承,谈非遗保护,一定要谈创新、谈商业,因为,“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手艺传承不易,这是传统匠人面临的普遍问题。
湖南工艺美术大师文灿华曾向记者说起过他的现状,雕刻一个作品,费时数月,算上工钱和石料成本,一件石雕作品的价格不下两万元。“一般人买不起,便宜了我也不卖。所以基本上没卖出过。”他雕刻的作品,摆满家中。而不少人对手工艺也抱着冷漠态度:这些传统手工艺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罗超纲认为,不少传统匠人的困境在于不能创新,“因为造型、材料、工艺都比较传统,与社会潮流的审美脱节,让其市场越来越萎缩。”手艺传承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商业问题,手艺人能养活自己和家人,其商业价值被市场所认可的话,就会吸引更多的新鲜血液涌入,来学习、继承这门手艺,比起单纯依靠政府保护,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具有更大的威力,“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创新匠人,究竟有多大市场空间?中国最大的匠人手作平台东家创始人、董事长朱见山给出了答案。朱见山讲了入驻东家的一个案例,一把四象茶刀,因为设计精巧,刀尖犹如耕田的铁犁,深入茶中,可将茶饼分向三个方向,能降低碎茶几率,一个月能在网上卖出一万把。朱见山说:“这是对个性化、美学、实用、创新的匠人作品的最好反馈。”
寻找创新匠人,实现非遗产业化
对于创新匠人,湖南首届非遗匠人创业创新大赛组委会执行主席、湖南金贝珈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洁,有着近乎偏执的理解:“既要拥有极致的手工技艺,作品又要有灵魂有个性,最重要的是创新,适合当下生活。”
为此,湖南金贝珈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创谷长沙(国家)广告产业园设立“湖南非遗匠人传习与创新中心”和“金贝国际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一方面为非遗项目及匠人提供创业创新基地,另一方面,促进非遗与现代工业设计相结合,引领创新型消费,搭建非遗产业化链条。同时,成立“中部华语传媒创业与创新中心”,为促进湖湘非遗文化面向全球进行传播;联合东家等电商平台,打通非遗产品的全行业线上销售渠道,并利用何作社这一中部最大的企业家社群,促成非遗产品的企业化定制、个性化定制的销售;并且还与长沙天心区政府创立6000万文创产业引导性基金,专门针对湖湘非遗及文创产业的资本输出。
何洁说:“举办非遗匠人创业创新大赛活动,主要就是寻找创新匠人,实现非遗的产业化。”
总价值3500万元的奖励支持创新匠人
在创谷长沙(国家)广告产业园内,多位非遗传承人展示的作品,让人看到了创新的魅力。如海归工艺美术师刘雅,她设计开发出湘绣头箍、绣扇、笔袋等文创产品,让湘绣更年轻。陈金成制作的面塑作品,谢晓野创作的线画作品,也让人眼前一亮。
罗超纲介绍,创谷长沙(国家)广告产业园是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首批“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之一,本次非遗大赛,创谷发挥园区行政、技术、市场、人才、资金、生活、大数据、展示、电子商务等九大服务平台作用,并通过连接文化创意设计、新媒体传播、互联网的上下游资源,切实解决非遗产业化过程中的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工业设计、 品牌系统推广、销售渠道及资本融资等痛点,大力推进湖湘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次大赛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产品化、产业化的,充分表达东方美学生活的相关产业链项目及手艺匠人。并根据专家评审团初审以及线上投票的综合结果,甄选出前50个项目进入路演,然后通过路演+专家评审的形式,评选出30个项目开展孵化,根据现场路演表现进行评分决出前10强及前3强获得者,所有的获奖项目还将于今年10月开幕的中国国际广告节长沙广告产业园分会场及全国广告产业发展联盟大会期间进行集中展示。
同时,对于大赛的获奖者,共提供价值3500万元的奖励。对于进入前30强的参赛者,将会为其配备专门的设计师。还会通过合作传媒来推广造势,以及与旅游景点、电商平台合作,让这些非遗产品赢得市场,逐步打造成有影响力的品牌。
相关链接
报名方式
本次大赛的报名甄选截止时间为2017年5月31日,参赛选手可通过线上进行报名,微信公众号搜索“金贝转创中心”,关注微信公众号即可报名,也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邮件至xiongwei@hozosee.com (邮件主题上注明“湖南非遗匠人双创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