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失散桥碑还原古桥“身世”
古桥坐落在洞阳镇长东村黎家组,为一孔石拱桥,横跨一条小河,长约10米,宽约2.5米,高约3米,拱径长约3米。桥身为大块红石垒砌而成,桥面铺青石板,显得古拙厚重。
村民汤黄忠说,当地人都知道石桥有些年头了,但很少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年代所建。汤黄忠的父亲、76岁的汤季祥表示,自己八九岁时曾见过桥碑,密密麻麻刻着很多名字,但桥碑在上世纪60年代被挖走铺路。经过多番寻找,汤家终于在离石桥一里多外的地方找到这块桥碑。桥碑长约1.3米,宽0.5米,重近300斤,碑上能清楚看到“金汤桥”三个字以及“康熙”年间的落款。
“找到这块桥碑后,就基本能确认石桥的历史了。”汤黄忠说。据同治年间《浏阳县志》记载:“金汤桥,在洞阳檀山段,距县五十五里,汤姓建。”而康熙在位61年(1661年至1722年),据此推算石桥距今应已有约300年。
金汤桥曾见证兵马大道辉煌
流水潺潺,岁月无声。载入县志的金汤桥,有着什么样的辉煌过往? 据有关资料记载,洞阳镇乃浏阳至长沙通衢之地,浏阳自古以来通往长沙的兵马大道就途经洞阳。
“那时洞阳是个大集市,很繁荣。”潜心研究的汤季祥表示,这条兵马大道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它从浏阳城出,经盘龙岭、蕉溪岭、蕉溪、洞阳、永安至长沙,是浏阳通往长沙的唯一兵马大道。官道上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车如流水昕宵不绝,沿途村庄散布着无数客栈……
“我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走这条道、这座桥。”村民汤跃进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洞阳修了几条路,才改变了古桥这一“必经之道”的格局。如今隔古桥不远处,就是长浏高速公路。
据当地村民介绍,古桥所在处每年都会涨水被淹,古桥侧翼已有坍塌之象,希望有关部门能加以保护。浏阳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经鉴定该桥保存完整、价值特殊,可为之申请“文物保护单位”。